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长安里的文物】 象牙笏板
发布时间:2025-04-29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107dd8675d604c31b9eadaa911f4518a.png

象牙笏板

象牙笏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长27.5厘米,宽3.2厘米,1982年西安市东郊郭家滩罗达墓出土,为长条形,微弧,上端为圆首,下端为方形圆角。

大象作为陆地上现存最庞大的哺乳动物,现今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隋朝、唐朝领土上广泛存有野生象,除本土野象生存外,还有一个来源便是进献。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隋炀帝于大业年间大力经营西域,《隋书》记:“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其后李唐王朝实施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开创了“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局面。在与隋唐交往过程中,各国家都相应进献了各自的方物。作为热带地区珍贵物产的大象,也随之进献于隋唐宫廷。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朝板或朝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史记·夏本纪》注引郑康成曰:“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关于笏板的材质,《三礼图》提到,士大夫所用的笏板,从西魏以来,品阶在五品之上的执象牙制成的笏板,六品以下官员手执竹木制成的笏板。可见不同品阶的官员所执笏板的材质是不尽相同的。我国古代执笏的规定一直持续到明朝,从清朝开始,笏板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