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在生物的一系列特征中,最直观、最重要的就是体型。当我们描述一种生物时,总是首先想到它的长宽、重量等,这些都是描述体型的维度。多样化的生物体型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已持续了百余年,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提出于十九世纪的两条法则。
柯普法则认为生物的体型会随着演化自行增大。伯格曼法则强调环境因素如温度对生物体型塑造的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家们也识别出了其他不同的体型演化模式。但是,过去科学家的研究多聚焦于脊椎动物化石类群,对无脊椎动物化石类群的研究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博士孙智新在研究员赵方臣和研究员朱茂炎的指导下,与副研究员曾晗及美国科研人员合作,建立了迄今最全面的寒武纪和奥陶纪三叶虫体型数据库,并对三叶虫的体型演化开展综合研究,最新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3日凌晨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上。
三叶虫是最为著名,也是最具标志性的古生物类群之一。在寒武纪到二叠纪的2.7亿年漫长时光中,形形色色的三叶虫曾遍布海洋。三叶虫化石非常丰富,体型差异也很大(从2毫米到超过70厘米),是展开无脊椎动物化石体型演化研究的绝佳素材。
本次研究中,科研人员测量了来自1091个三叶虫属的4732个成年背壳的体型值,创建了迄今最全面的全球寒武纪和奥陶纪三叶虫的体型数据库。
分析发现,在全球尺度上,寒武纪和奥陶纪三叶虫体型演化呈现阶段性(幕式演化),即体型在某些事件中发生快速变化,之后长期停滞,直到下一次变化事件。无论是将三叶虫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具体分析更小的演化单元,三叶虫的体型演化均没有展示趋势性,这说明柯普法则在三叶虫中不适用。
在排除生物自身的演化驱动力后,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环境因素。经分析后发现,在海洋缺氧时期三叶虫体型较小,而氧气较为充分时期三叶虫的体型也较大。这种相关性再次为氧气对生物演化的控制提供了重要实证。同时,考虑到大型三叶虫基本都是捕食者,耗氧量高,氧气的这种影响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伯格曼法则,气候变冷被认为能够促进体型的增大,比如大象、鲸鱼等生物均是在新生代全球变冷的大背景下逐步大型化的。但从寒武纪晚期到奥陶纪晚期,温度的持续变冷并没有对三叶虫的体型产生明显的影响。相比新生代冰期,三叶虫时代的气候变冷是在含氧量很低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或许说明,相比温度,氧含量是更基础的生物体型控制因素。当氧含量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候对体型的影响才逐渐显现出来。
本研究显示,环境恶化导致的三叶虫体型减小情况,要比整体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早了数百万年,这说明大型三叶虫面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三叶虫的例子再次说明大型动物的灭绝可能是环境恶化的警钟,这为我们理解今天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提供了参考。”孙智新说。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