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西安鼓乐,亦叫西安古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在周至县则叫“香会”)。西安,古称“长安”,明代起方称“西安”,又因“鼓”、“古”同音,所以,便出现了上述四种名称。“‘鼓乐’,民间原无此名,只以‘细乐’或‘乐器’称之。后来由于各种鼓在这一乐种中起着主要作用,我们便在1952年给它定了一个名称叫 ‘鼓乐’,以后就沿用下来了。”(李石根《西安鼓乐艺术传统浅识》)它主要流行于古都西安城乡,大致范围是西安城区、长安、周至等地。它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渊源与发展
古乐,最早是帝王用于祭祀、朝会时演奏的乐曲,亦称雅乐。雅,初为周王畿内乐调,仅为五音,即宫、商、角(jue)、徵(zhi)、羽。周王朝用为宗庙之乐的六舞,儒家认为其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奉之为雅乐的典范,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循例制作雅乐,以歌颂本朝功德。唐初,高祖命太常少卿祖孝孙定雅乐,祖孝孙斟酌南北,考订古音,制订十二部乐(合三十曲、八十四调),经协律郎张文收、起居郎吕才校正修订,称《十二和》,即: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和”,意思是音乐与天地同和,亦称《大唐雅乐》。
与雅乐相对的是俗乐,亦名燕乐,又称宴乐。其名称始见于《周礼·春官》,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一般采自民间俗乐,以别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因其变化多样,委婉动听,不像雅乐那样呆板,故成为古代宫廷娱乐用乐。在隋唐时期,燕乐获得高度发展,特别是唐代可谓盛极一时。隋文帝开皇年间,对古乐进行系统整理,定为七部乐。唐太宗贞观年间,定古乐为十部乐,即燕乐伎、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其中,燕乐伎和清商伎为汉族传统音乐,清商伎在唐武则天时期存有六十三曲,至唐末剩四十四曲。西凉伎等八部乐属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宋代学者沈括认为,从天宝年间始,唐宫廷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燕乐。唐燕乐按宫、商、角、羽四声,共二十八调。今有学者认为,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因为,在现存3000余首西安鼓乐曲目中(包括一部分同名异曲和同曲异名),“从其乐谱谱字符号和乐曲的结构形式,都可以看到唐宋音乐的某些因素或痕迹;在数以千计的曲目中,唐、宋、元、明、清各代曲牌都有,”(何钧《西安鼓乐概述》)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以降,中国音乐中的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并相当完整地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形成以唐时标拍方法和宋时俗字谱式为主的唐宋曲韵,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
西安鼓乐源于唐(这块音乐瑰宝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流亡而流入民间),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近千年的实践与发展,西安鼓乐汲取各兄弟民族古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而且这个古老的乐种已不再为宫廷专用,它走进民间,并扎根民间,成为西安地区特有的民间娱乐活动形式,这也是鼓乐能够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流派与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虽然,这三个流派的演奏者绝大多数为普通百姓,但由于其各自师承关系不同,乐曲选配有别,乐器选用及其组合各异,故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与特点。僧派的演奏音调较高,悠扬而热烈,代表乐社有显密寺、东仓、西仓、大吉昌等,著名艺人有程金林、程天相、梁振源、赵庚辰、杨家桢等。道派的演奏音调较低,平和、幽雅,且追求在技术上的“磨工加花”代表乐社有城隍庙、迎祥观等,著名艺人有安来绪、孟清真等。俗派的演奏音调高扬、浑厚、热烈,且富于民间色彩,代表乐社有长安区何家营村和周至县的南集贤东、西两村,著名艺人有文明、王顺堂、张有明、何永贞、何生哲等。
上述三个流派鼓乐演奏的形式,基本相同,均分为行乐与坐乐两种:
行乐是边行走边演奏或者站立着演奏,曲调为单牌子的散曲,一般为节奏比较规整的小曲。有的乐社把这种形式称为路曲,即行路时演奏的乐曲。行乐的形式分高把鼓和单面鼓两种。高把鼓又叫高把子、同乐鼓;单面鼓,又叫乱八仙。二者所用的吹奏乐器相同。前者的特点是温文典雅,庄重肃穆,只有僧道两派习用,俗派不用。后者的特点是悠扬壮丽,明快活泼,各流派都有。行乐在演奏时,队列前有社旗、彩旗、令字旗、万人伞等仪仗,由两面开山锣鸣锣开道。
坐乐按传统习惯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大案周围演奏,故称坐乐。坐乐使用乐器有笛子、笙、管子、双云锣四种旋律乐器和多种鼓、锣、铙等打击乐器。其形式是用以演奏多乐章的乐曲与鼓段相结合的大型套曲,分“六”、“尺”、“上”、“五”四种调,也称“四调坐乐”。“六调”即今C调,“尺调”即今G调,“上调”即今F调,“五调”即今D调。其套曲结构形式分为两种:花鼓段(道派称法鼓段)坐乐全套和八拍鼓段坐乐全套。这两种形式僧、道两派都用 ,而俗派只用八拍鼓段坐乐全套。二者的区别在于乐曲结构形式不同,且八拍鼓段坐乐全套有它自己的专用曲目。
三、鼓乐乐器及其编制
西安鼓乐所用乐器分旋律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旋律乐器有笛子、笙、管子、双云锣和方匣子。笛子为主奏乐器,笙作为陪衬,管子有时用,有时不用。
打击乐器又分为革类、铜类和木类:
革类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亦名祀鼓)、独鼓、单面鼓(亦名铜鼓)、高把鼓六种;前四种用于坐乐,后两种用于行乐。鼓,是西安鼓乐中最主要的乐器之一。
铜类乐器有;开山锣(亦名平面大锣)、贡锣(亦名乳锣)、引锣(亦名手锣)、小吊锣(吊挂在高把鼓上的小锣)用于行乐。大锣、勾锣、马锣、三星锣(亦名铛铛)、海口子(僧、道派用以代替独鼓用的一种小锣),大铙、苏铙、大钹(亦名镲)、小钹、川铰、苏铰用于坐乐。其中道派不用大钹,僧派不用小钹,俗派大、小钹均不用,苏铙、苏铰、三星锣只有俗派用,其余各流派都用。另外,碰玲(亦名甩子),只限于清吹和小曲中用。
木类乐器有:大梆子和手梆子两种,前者用于坐乐清吹“套词”中,后者用于行乐和坐乐小曲。另外有木鱼,亦用于清吹和小曲中。
西安鼓乐的乐器编制,除上述僧、道、俗派在应用打击乐器方面有所不同外,对旋律乐器应用的多少并不严格。依乐社条件而定,可多可少。因而人数亦可多可少,一般最少10人,最多大约35人左右。
四、西安鼓乐社及其活动
“鼓乐”走出宫廷,走入民间后,便自发组成鼓乐演奏组织━━鼓乐社,有的叫铜器社,有的称细乐社。宋、元、明、清时期,西安到底有多少鼓乐社,已无从查考。据参加过鼓乐社活动的老前辈回忆,民国年间,今西安地区有鼓乐社70余家。其中,铜器社有40多家:端履门朝贺巷社、骡马市社、安居巷社、五柳巷社、三学街社、开通巷社、印花布园社、挂面营社、东羊市社、真武庵(今东门里)社、文献巷社、黄龙寺巷社、劳武巷四方块社、蔡家巷社、龙渠堡社、枣园巷社、平民巷(今新中巷)社、古红庙(今南四府街)社、石佛寺(在今琉璃庙街)社、庙巷(今雨化庙)社、保吉巷社、万清寺社、风火洞社、水车巷社、车家巷社、德福巷社、龙渠湾社、双仁府社、联志村社、药王洞社、二府园社、二府街社、九府街社、桃胡巷社、雷神庙街社、仁义村社、流水石(在今西关)社、石砭峪社等。细乐社有20余家:城隍庙社、西仓社、香米园社、东仓社、大吉昌社、显密寺社(在今北四府街)、三义庙社、迎祥观社、白鹭湾社、伞巷一坊社、伞巷二坊社、马神庙巷社、粮道巷社、北池宫社、三仙庙社、神鹿坊社、何家营社(在长安区)、皇甫村乐器社(在长安区)、南集贤东村(在周至县)香会、南集贤西村(在周至县)香会、司竹(在周至县)香会、仙游寺(在周至县)香会、普化全家岭水会(在蓝田县)、楸树庙水会(在蓝田县)、西川田家村水会(在蓝田县)等。至1949年,剩54家,其中细乐社20余家。
鼓乐社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伏天之际,这就是古长安有名的六月庙会。首先在终南山南五台,所有鼓乐社云集于此,参加一年一度的鼓乐赛会。此时,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均来此朝山进香,同时观看鼓乐演奏与演唱。南五台赛会后,西安城内各寺庙也都举行庙会,并邀请鼓乐社前往演奏。这样的活动前后持续一个月,六月庙会实际上是古长安的民间音乐节。
在三个流派的鼓乐社中,僧、道鼓乐社属于半职业性组织,经常受雇于他人,为庆拜、祝福、祭礼或道场、送殡等仪式进行演奏。而俗派鼓乐社,是纯粹业余性的自乐组织。除应邀参加庙会演奏外,从不应邀或受雇于人。但是,每逢本社成员或其亲属去世,举行丧葬仪式时,本社成员必定前往。不仅参加祭奠仪式,而且参加迎魂、送殡仪仗乐队的演奏。但从不参加婚嫁喜事。另外,各派乐社还经常参加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或举行赛会。
目前,西安地区仅存鼓乐社10家,著名的乐社有南集贤、何家营、大吉昌、东仓、西仓、端履门、城隍庙等。保留有鼓乐乐谱约百册,曲目3000余首,曲名、曲牌1200多个,套曲40余部,且多为手抄本。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侵蚀,原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和民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这一抢救工作,西安音乐学院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西安鼓乐有望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掘。
五、结束语
西安鼓乐,作为历史沉积的传统音乐,它之所以持续千余年仍保持一定的艺术生命力,就在于其不断的吸收优秀的文化来充实自己,从纵向和横向将一切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东西都融进自己的血液。因此,西安鼓乐艺术,既包含对乐种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包含对其他艺术经验的借鉴和吸收。西安鼓乐向世界证明: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在世界上再现两千余年前成套乐器音响的国家,如果与欧洲的中世纪相比,宋以后现存有谱可考的音乐,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也是可以骄人的。
我国音乐史专家杨荫浏和上海音乐学院曾借助鼓乐谱式,破译了南宋白石道人姜夔的词谱和敦煌曲子之谜。我国著名学者夏承焘称赞“长安鼓乐是解放以来发掘民族文化遗产上最大的业绩”。国际著名的音乐学家观看西安鼓乐演奏后,无不被其所震撼,称赞鼓乐是“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