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户县北乡锣鼓,是指户县北部乡村的传统锣鼓。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岸、嵋坞岭上下。集中在三个城隍社的村子,祭祀着三个城隍神。渭河南岸一带19个村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称为大城隍。往南,大官路东西21个村为一社,奉韩成为城隍神,称二城隍。县城附近,涝河东西13个村子为一社,奉周苛为城隍神,称三城隍。北乡锣鼓起源于唐代宫廷音乐,传承于宋元,自明代以来,特别是在迎祭城隍的活动中,北乡锣鼓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发展,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鼓调主要有《凤凰三点头》《十样景》《一串铃》以及《走鼓》等。《凤凰三点头》音乐结构严谨,节奏明快,前后贯通,环环紧扣,其表演铿锵有力,轻重有致,大气从容,豪壮动听;《十样景》音乐结构复杂,配器丰富而讲究,传统上曾有管弦丝竹等文乐,其演奏手段非常细腻。北乡锣鼓的乐器由鼓、铙、号、铜锣、夹子、梆子、堂鼓等组成,锣鼓表演时少则百人,多则数百人,且有旌旗仪仗前导,规模宏大,威风整齐,雍容华贵。户县北乡锣鼓自民国以来就常被邀请到西安和各县城表演,近些年来经常参加西安的重大庆典和全国性的大赛。留南村锣鼓队曾获得中华鼓王称号。2009年,户县荣获中国鼓舞之乡称号。
户县北乡锣鼓历史悠久,它包含了唐代宫廷音乐、民间文化、民俗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元素,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北乡锣鼓在音乐结构和表演上更加丰富,更趋完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北乡锣鼓的基本特征:
1.与民间的祈年、社祭以及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相伴生,至今依然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得以传承发展和展示,因而具有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在表演上质朴自然,率性自在,大气从容。同时其表演在细节上又丰富多彩,极其讲究,是粗犷与细腻的高度统一,野性与高雅的完美结合。
3.北乡锣鼓经过民间千百年来的锤炼和积淀,其音乐结构严谨精炼,配器科学,表演精到,堪称经典。中国打击乐学会会长安志顺认为,留南村的“凤凰三点头”鼓调,加一句则多,减一句则少,环环紧扣,前呼后应,结构非常完美。“十样景”鼓调把锣鼓的音乐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十环鼓调表现十个情景,风格上又能做到高度统一,让人叹为观止。它对鼓边和鼓槌的充分利用,极大地增强了鼓这一乐器的表现力。也形成了其显著的表演特征。
4.北乡锣鼓鼓社众多,在长期的表演和相互交流中,形成了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特征。
北乡锣鼓习俗:1.锣鼓祈年和迎神习俗。北乡锣鼓与古代的祈年、社祭、逐疫、庆丰收以及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相伴生,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依然在北乡群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带村村都有世代传承的锣鼓社,这些锣鼓社规模大者有上百面锣鼓,小者也有数十面锣鼓;锣鼓社都有主事的鼓头,锣鼓头一般由有威望,并且精通锣鼓艺术的长者担任,遇到有活动,锣鼓头都能迅速组织起锣鼓队伍。北乡锣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迎祭城隍。北乡的50多个自然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三个城隍社,在这三个城隍社中,每年都要定期迎送,轮流祭祀城隍。在迎送城隍活动中,送神和迎神的村子都要组织规模宏大的锣鼓队伍。同时,城隍到达村子后,该城隍社的所有村子都要组织锣鼓队前去送钱粮。可以说,每年一度的迎祭城隍活动就是北乡锣鼓的盛典,其规模之宏大,表演之庄严,村民参与之广泛,在整个关中地区较为少见。2.赛鼓习俗。北乡的很多村子在春节期间都有赛鼓的传统。赛鼓活动一般先由一方到对方村子打鼓挑战,对方回应后到约定的地点进行比赛,或以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游表演比赛。赛鼓活动少则进行三天,遇到双方阵势和水平不相上下,群众热情高涨时,往往打鼓六七天仍不罢休。3.日益泛化的锣鼓习俗遥在长期的锣鼓传统中,北乡锣鼓逐渐演变为乡村最为重要的集体表达方式,成为群体意志的集中体现。民国时期,尤其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乡锣鼓在沿袭祈年、庆丰收和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的同时,活动日益频繁,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如:北乡锣鼓曾参加陕西群英会开幕式、宝鸡峡水库竣工典礼、三原城隍庙会、户县农业学大寨开幕式、陕西航空预备役大会开幕式、中国民间绘画艺术节、陕西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草堂寺佛像坐落草堂寺大典、曲江之春大唐芙蓉园开幕式、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西安鼓楼巨鼓悬挂典礼、陕西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的表演。
北乡锣鼓的鼓调和表演风格:主要鼓调有《凤凰三点头》《十样景》《一串铃》《走鼓调》等。1.凤凰三点头鼓调:共分四个段落,第一段为“丹凤朝阳”,第二段为“双凤展翅”,第三段为“群凤和鸣”,第四段为“凤凰三点头”。全曲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前后呼应。整个鼓调节奏明快,轻重有致,在大气沉稳中,细节变化非常丰富。凤凰三点头的表演队伍以鼓和铙为主体,头尾各置一面大堂鼓分别领军和殿后,同时配大锣四面、小锣两面,马号两把、梆子两到四副、夹板四到八副。各种乐器演奏和谐,形成自然的配器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音色对比和强弱对比。2.十样景:鼓调节奏明快而富于变化,音乐结构严谨而宏大。其鼓调共分为十环,依次为:凤凰单展翅、鹦哥上架、狮子滚绣球、黑狗跳墙、黑驴滚蛇、二龙戏珠、喜鹊啄食、孔雀开屏、龙虎斗、大圣翻跟头。这些名称或拟声,或摹形,或表意,生动地概括了这一鼓调丰富多彩的音乐特性和表演特征。其现今主要配器有鼓、铙、锣、号、梆子、夹板等。锣鼓队组成一般是一面鼓配两副铙,其规模根据村子大小决定,最少都在二十面鼓,四十副铙。锣一般是四面,马号两个或四个,梆子四副,夹板四副。据当地老人讲,过去在鼓队中有笙、箫、笛子、胡琴等文乐器。十样景为场地表演锣鼓,鼓皆置于鼓架。鼓手和其他演奏人员基本都是原地不动进行表演,可称为纯音乐锣鼓。十样景在鼓的敲击上,极富变化,非常复杂。它在鼓面敲击中,加入丰富多彩的鼓槌碰击和鼓边敲打,时而鼓槌打鼓边,时而鼓槌互相撞击,时而在手上来回颠倒,时而抛空,花样层出不穷。在繁复交错的鼓面鼓边敲击和鼓槌碰击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节奏变化。在十环鼓调中,环环不同,环环都有新花样。而铙、锣、号、梆子等乐器与鼓的配合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形成了音色丰富,节奏明快,细腻文雅的音乐风格。
2011年6月,户县北乡锣鼓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