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一 基孔肯雅病毒档案
“基孔肯雅”源出非洲坦桑尼亚的土语,意为“变得扭曲”或“弯腰行走”,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弯腰的姿态。1952年,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首次在坦桑尼亚马孔德高原发热患者的血清中被分离,1958年在泰国首次出现城市疫情,2004年以来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属(Alphavirus),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0-70纳米。CHIKV借助蚊媒扩散和现代交通,从非洲丛林开启了它的全球化之旅。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当地传播,其流行区域与登革热、寨卡等蚊媒病毒病高度重叠。
二 基孔肯雅病毒如何入侵与致病
CHIKV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病毒便进入人体。CHIKV囊膜表面含有80个三聚体形式的刺突E蛋白,每个三聚体由三个E1/E2二聚体组成,其中E1蛋白参与膜融合,E2蛋白参与受体的结合。在病毒学上,CHIKV入侵过程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细胞劫持。
1) E2蛋白负责“敲门”:病毒通过其表面E2蛋白识别宿主细胞受体
2) E1蛋白负责“破门”: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3) 基因组释放:病毒RNA释放到细胞质中
4) 复制与组装:病毒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蛋白质并组装新病毒颗粒
图1 CHIKV基因组结构特征和病毒粒子[1]
CHIKV之所以“偏爱”攻击关节和肌肉组织,是因为其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MXRA8蛋白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高。2018年,《Nature》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突破,科学家发现MXRA8蛋白是CHIKV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这种受体在肌肉、关节及肌腱组织中高水平表达,这与基孔肯雅热患者关节严重受累的临床表现高度吻合。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敲除小鼠的MXRA8基因后,基孔肯雅病毒的感染效率显著降低,小鼠足部的炎症肿胀症状也明显减轻。由此,科学家原创性地设计出“诱饵”蛋白或封闭抗体等新策略,为高效抗病毒带来希望,但人类关节组织中MXRA8的表达与病理机制仍需更多临床验证。
三 基孔肯雅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进化
毒株鉴定将CHIKV分为三个不同基因型:西非基因型(WA)、东/中/南非基因型(ECSA)和亚洲基因型(Asian)。不同分型在传播能力、致病性及地域分布上存在差异。2004年,ECSA基因型的毒株从肯尼亚通过海上航行传播到印度洋岛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规模。随着CHIKV在印度洋岛屿和南亚国家的暴发流行,在疫情暴发的后期,出现了以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E1-A266V突变毒株S。该突变有助于白纹伊蚊传播适应能力的提高,病毒对于白纹伊蚊的适应性突变使得病毒的传播范围大大增加。
我国基孔肯雅病毒流行株主要为东/中/南非基因型印度洋进化谱系和亚洲基因型。白纹伊蚊广泛分布在我国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埃及伊蚊分布在海南、广东、云南和台湾的部分地区,这两种伊蚊对基孔背雅病毒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和传播性。[2]
图2 CHIKV各基因型地理分布[1]
三 基孔肯雅热是否“人传人”,为何要隔离感染者?
全球流行的主要蚊媒传染病有两类,一类是传播循环为人—蚊—人的人源性病原体引起的,主要包括: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黄热病等,这类蚊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另一类是传播循环为蚊—动物—蚊—人的动物源性病原体引起的,包括:日本脑炎、西尼罗病毒感染、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和圣路易斯脑炎等。[3]“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4]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隔离不是防人传人,而是防“蚊→人”。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四 基孔肯雅热症状与病程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最长可达12天。常见症状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
基孔肯雅热常被误诊为登革热,但两者存在重要区别:首先,基孔肯雅热常表现为小关节痛(如手指、脚趾关节);登革热患者常表现为肌肉疼痛或大关节疼痛,且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其次,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感染者大多数为轻症;登革热“危险更大”,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轻症患者多在1-2周自愈;早诊断、早防蚊,是阻断传播的关键;慢性关节痛可通过理疗、药物缓解,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五 如何诊断基孔肯雅热
目前CHIKV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及血清学检测。病原分离较为繁琐,一般不用于临床检测。核酸检测方法较为灵敏,但由于CHIKV病毒血症期较短,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基孔肯雅病毒抗体通常在发病5天后检出率开始上升,急性期样本检测呈阴性的患者,应获取恢复期血样本检测抗体,若IgG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升高,则可以确诊。IgM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可提示近期感染的可能性,不作为确诊手段。
六 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
七 是否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上市疫苗。我国非基孔肯雅热常年流行国,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可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当有疑似症状出现时,应积极防蚊,尽早就医。
八 个人和家庭如何防蚊灭蚊
(一)个人防护
疫点周边或蚊虫活跃区域,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使用驱蚊液、驱蚊贴等产品。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
(二)室内积水管理
水培植物应每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
(三)天台、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管理
屋顶反墚、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避免堵塞积水。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
(四)室内灭蚊
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应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室内如发现有成蚊滋扰时,应及时开展室内灭蚊。此外,蚊虫较多区域,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
(五)提高防护意识
前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区的旅行者,需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归来后2周内,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科学应对,安心无忧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尽管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预防,完全能够降低风险、保障健康。保持警惕,科学应对,无需过度焦虑!
参考文献
[1] 吴建超.基孔肯雅病毒E2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与ELISA方法建立[D].昆明医科大学,2023.DOI:10.27202/d.cnki.gkmyc.2023.001112.
[2]冯云,张海林.中国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25,25(05):582-587.DOI: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09.
[3]毛锐坤,汤莉,彭晓放,等.全球化背景下主要蚊媒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J].现代预防医学,2025,52(10):1729-1734+1741.DOI:10.20043/j.cnki.MPM.202412470.
[4]黄杨子.感染基孔肯雅热毁关节?[N].解放日报,2025-08-06(007).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