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京港青年续写文化“双城记”
发布时间:2025-08-29     作者:王添艺    浏览量:7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如何延长文化区游客的停留时间?如何加强文化区内各展馆的联动、丰富游客体验?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区的社会功能,实现“破圈”效应?在8月19日举办的第四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分享活动上,来自京港两地的16名大学生围绕“青年眼中的文化区未来”这一主题,从数字叙事、观众互动和文化品牌建设等角度,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创新思路。

香港科技大学学生陈梓溪发现,香港西九文化区聚集了戏曲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视觉文化博物馆等多个文化场馆,但不少游客在此所用的游览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针对这一问题,她与组员以“五行”为灵感,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五感,设计了“听木—穿林打叶”“融水—夕露沾衣”等5条园区游览线路,并在途经草地和不同角落放置了能播放树叶沙沙声的音乐装置,以消解游客在步行中的疲惫感。

“交流计划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宝贵机会,让他们在探索中以创意助力文化机构解决实际问题,为香港文化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北京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故宫博物院既承担着守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也致力于推动文化创新与对话,期待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培养青年文化人才。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认为,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鼓励青年以创新思维和社区参与构想文化区未来,体现了博物馆培育文化人才、促进跨地域合作和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学生积极探讨文化议题的多重面向,提出兼具前瞻性与可行性的构想,这不仅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抱负,也反映出他们对不同城市文化生态的深入理解。”吴志华说。

“故宫的数字化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文化场馆的科技化与数字化在未来极具潜力。”陈梓溪说,“此前,故宫于我而言更多是观看建筑、文物和了解历史的场所。通过这次交流,我开始思考故宫如何‘活化’文化资源,联结更广泛的公众。”

据介绍,参加该计划的大学生在北京参观了故宫文创融合馆、北京太古坊、798艺术区、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在上海考察相关文化项目,参加文化座谈,并与多家文博机构负责人就新型博物馆的合作模式与社群共建展开探讨。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两地文化产业合作、提升香港中外文化交流枢纽功能的积极实践,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吸引近150名京港青年参与。

“参与这个计划让我能从香港和北京两地的博物馆、不同团体及跨行业相关方的角度,重新理解博物馆与人、与社会的联结。”曾参加第二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的香港大学生潘卓瑶,如今已是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学专业的研究生,该计划成为她硕士毕业论文的案例,她借此探讨博物馆教育计划如何助力青年的就业与人生规划。

与她参与同届计划的北京大学生宋锐,在项目结束后创办了一个青年文化创新平台,目前已在北京策划10多场活动,涵盖艺术疗愈、工人文化与青年共创等领域。“最令我难忘的回忆是在香港西九文化区进行汇报和实习工作的经历。”宋锐说,这类活动为京港两地青年创造了开放平等交流的环境,也让他们意识到自身所蕴藏的潜力。

image.png

京港两地大学生在北京实地考察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供图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