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5-09-11     作者:姜子敬    浏览量: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等,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价值追求,更蕴含着解决社会问题、滋养精神世界的丰富智慧。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实现思政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路径,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从价值导向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等理念与思政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相呼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理念与思政课中的“奋斗精神”“敬业精神”等内容一脉相承。从思想资源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也为思政课阐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提供了生动例证。从历史脉络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程的一些内容深度融合……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这就需要从内容筛选、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构建系统化的路径,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全面,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直接融入思政课教学,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筛选,构建与思政课内容相适配的资源体系。每门思政课程各有侧重,这就需要围绕课程内容筛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道德修养”部分可以参考“仁义礼智信”“慎独”“修身”等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民族精神”部分可以选取相关历史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可以结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智慧,以此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同时,需要坚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更多价值,将其与当下需求辩证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更加契合。

其次,教学方法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落地生根。要与时俱进,坚持守正创新,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历史典故等,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得学生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视化的教学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更鲜活的形式融入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更有温度,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践活动表现,进行观察和反馈。同时,学校需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或比赛,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实现思政课教学“知行合一”,使学生深刻体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力量,培养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肩负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责任使命,其文化素养和融合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加强思政教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更专业化、系统化的经典研读、文化阐释、精神内涵提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帮助高校教师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方法,丰富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从而更全面地促进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思想精华的吸收和理解,增强课堂文化底蕴。高校需要综合考量教师的教学方式、科研成果、教学质量等,进行研讨分析并进行优化。同时,也应当鼓励思政教师拓展学术视野,参与文化考察活动,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组建教研团队、开展集体备课,与相关学科教师共同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内容的融合路径,激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领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化认同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历史传承中增强使命担当,更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这种融入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思政课育人目标相契合的思想内核,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温度。高校应当通过思政课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工程专项)“党内法规引领吉林省基层党建的保障机制研究”(编号:2025M8)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