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
夏秋交替之际,昼夜温差骤然拉大,我国多地“秋老虎”发威,华北、西南局部地区昼夜温差甚至超过11℃。这股无形的健康杀手,正悄然威胁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立秋后,全国平均昼夜温差达到8.4℃,凌晨冷→血管收缩,中午热→血管又扩,一天两次“拉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儿茶酚胺飙升,冠状动脉瞬间痉挛气温骤降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压剧烈波动。这不禁让人担忧:面对“秋老虎”的突袭,慢病人群该如何守护自己的心脑血管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温差威胁,为何秋老虎如此危险?“秋老虎”带来的不仅是暑热余威,更是巨大的昼夜温差挑战。当昼夜温差超过8℃时,人体血管会如同热胀冷缩的管道,面临严峻考验。研究表明,气温骤降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这种生理变化引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波动, 戏剧性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北京市心血管病监测年报显示,2020-2024年北京9月份急性心梗入院率较8月升高19.6%,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秋老虎”的健康威胁。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高危人群,谁需要特别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在“秋老虎”季节并非公平威胁,某些人群面临更高风险。既往冠心病患者、高血压人群、糖尿病、 慢性肾病、65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格外警惕。糖尿病患者和慢性肾病患者也同样脆弱。这些慢性疾病本身就已经对血管造成了损害,温差波动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解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是预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实操建议,三招应对温差威胁面对“秋老虎”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以下几个简单实用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起床“3分钟”原则:醒后先仰卧1分钟,然后在床上坐起1分钟,最后双腿下垂在床边坐1分钟。这个简单习惯能给心血管系统足够的适应时间,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带来的风险。(2)血压监测加强版:在昼夜温差>8℃的早晨,起床后30分钟内加测1次血压。如果收缩压增幅>20 mmHg且持续3天,应立即就诊调整用药方案。(3)保暖“三点一线”:特别关注颈部(覆盖颈动脉窦)、前胸和小腿的保暖,这些部位使用三层布料进行保暖,能有效减少外周血管阻力下降7%,维持血压稳定。(中国循环杂志,2023)。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四、 科学辟谣,换季输液不可取“换季输液通血管”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但这完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区。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这种做法不仅无益,反而会增加静脉炎风险2.3倍。预防心脑血管事件需要的是科学方法和平日里的持续管理,而不是季节性的“突击行为”。健康没有捷径,科学防护才是正道。
监测数据显示,北京9月份急性心梗入院率较8月升高19.6%。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建立“温差预警”系统,在昼夜温差>8℃时向居民推送健康提醒。温差预警比降温预警更重要——那个不起眼的温度差异数字,可能是守护健康的关键密码。今晚就把血压计放床头,明早起床按“3分钟”节奏测一次,把结果发给家人,一起监督。健康没有快捷键,但一次小行动,就能把8 ℃的“刀子”变成“纸片”。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数据:
北京市心血管病监测年报(2020-2024)显示:昼夜温差每增1 ℃,急性心梗风险升2.4%。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