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社恐”,可能很多人都喜欢开玩笑式的将它挂在嘴边,一遍嘻嘻笑着,一边说自己在某种情况下“社恐了”,不愿意讲话也不愿意表达自己。 其实,真正是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内心是很痛苦的。 他们就像是沉入海底的鲸鱼,发出极少有同伴能听懂的呜咽和哀鸣。不喜欢人群,就假意提醒自己喜欢独处,因为无法与难以适应人际环境的自己和解。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表现一般集中于不喜欢人际环境,比如: ▷楼道 30 米开外看见同事,便开始紧张如何打招呼,要是能隐形就好了。▷害怕和导购交流,无论是网购还是商场。主要是因为她们太热情了。▷一直找借口不去的一个会面,对方说取消的时候,如释重负。情不自禁笑了出来。▷一整个周末不出门,十分享受一个人的房间。期间唯一和外界的沟通,是开门拿外卖的那一刻。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开始对号入座,可能开始扎心,也可能幸运的觉得还好,自己一条都没中。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烦恼与问题,不仅仅只有以上。 可能你明明已经成年了,还不懂怎么跟有等级感的长辈沟通,跟他们讲话还是会紧张和小心翼翼。 可能你谈恋爱的时候,在热恋期怀有极大热情,但是找不到让这段感情走得更远的方法,最后只能受伤或是逐渐冷淡。 可能你跟室友吵了架后,明明不是你的问题,但是你不道歉又不喜欢尴尬的氛围,道歉了又觉得委屈了自己...... 如过往的先哲所言:“独自一人走,今天就能出发;和另一个人同行就得等他准备好。”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那么,这些存在的问题要怎么去改变呢?想提升沟通技巧和人际吸引力,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一切都可以在建立咨访关系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从自体心理学视角看人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人际关系及人的内在状态,至少有两种维度: 一个维度是有关病理学的,如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社交恐惧症。这些症状背后,对应的就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各种内在的状态。 比如,有些个体经常宅在家里面,内在状态可能是恐惧、害怕、紧张,一出门就不自在,感觉到危险,哪怕是路边的陌生人都会让他焦虑不安,他人的对视会令他感到无比地不舒服。 这类个体不管在哪种人际关系下,都会有很深的恐惧感,甚至会激发莫名的愤怒,达到病理性标准后,多半会被精神科大夫诊断为焦虑症。 还有一类个体,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也会有正常的人际关系,但在关系中很害怕冲突和矛盾,会尽量地去避免。 他们的行为有可能是维护自身“老好人”的形象,会隐忍、妥协,哪怕自己多吃点亏,来避免冲突、人际间的关系紧张。他们总会认为一旦关系出现问题,就是自己的错,需要自己来承担更多。 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抑郁,患得患失,也害怕人际交往,不知道自己在人际中该处于什么位置,慢慢地会让自己走向抑郁的状态。 如果能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人际关系和内在状态,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是每个人的防御模式的问题。 自体心理学是临床心理咨询很重要的流派之一,属于精神动力学范畴,讲究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我也在逐渐地将自体心理学的框架用于我的临床工作。 自体心理学代表人物科胡特基于临床研究总体出个体的行为与防御有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御模式。
那么,人际行为中的防御模式有哪些?a.对于日常琐事反应过于强烈 最常见的例子,比如在公交车上或地铁上,一个人不小心踩了另外一个人一脚。正常情况下踩人的一方说声对不起就过去了,但被踩的这个人有可能发很大脾气,或者不依不饶,骂完还要对方郑重道歉,对方态度稍有不如意更加助长自己的愤怒。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旁人的角度也许会觉得至于吗,不能理解一个小事怎么会搞得这么尴尬这么难堪的局面。 其实是这个被踩者,内在有比较强的羞耻感或积压了很多在别处受到的委屈、愤怒,在一些人际关系中不合时宜地呈现出来。 这是一种自体缺损的表现。b.人际关系中过度热情 这在同事间会比较多看到,这类个体的周围常常围绕着很多同事,看起来人际关系很好,令人羡慕。 当然,如果拥有的是成熟的热情能力,这是很赞的,是自体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热情过度,就不是成熟自体的表现。 比如,本该不需要热情的时候照样热情似火。 明明可以不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但总不自觉地迎上去做。 或者总是期待用热情得到对方的尊重、喜欢、赏识、接纳,如果对方拒绝,自己会倍感冷落、沮丧甚至抑郁。 c.假活力之下的空虚、无价值感 这类个体是比较多的,他们是很孤独的群体。 我们也能经常看到一类人,非常富有,经常旅游,明明可以躺赢,但内心就是觉得没意思。 在海明威的著作《太阳照常升起》中,描述的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也有朋友,一起去旅游、去西班牙看斗牛,也有丰富的性生活,但干什么都没有意义感,睁眼闭眼就是一天过去了。 而且,借助作品表达的也是作者真实的一部分,海明威自己就是自体严重缺损的一类人,也是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最后鸣枪自杀了。 d.渴望安抚与回应 我的一个来访,就有非常多的这类需求。 他觉得自己是个婴儿,需要一个温暖热情的母亲,不断地回应他和照顾他,哪怕他不说话不愿动,对方也应该围着他转。 所以他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将每一个可能接近他的人,都投射了自己的此类需求,觉得对方应该像那样的母亲一样待他。 但现实是残酷的,几乎不可能会有这么一个人回应他,所以他经常性地体验到焦虑、沮丧、愤怒、抑郁,每天都活得非常痛苦。 在其他个体当中,这个需求或轻或重,本质上是一样的。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渴望被看见被关注被给予。 e.在咨访关系中浪漫化性欲化 扩展开来就是在各种人际关系当中会浪漫化和性欲化。 即异性之间看对眼之后,哪怕自己已经成家有了孩子,依然会幻想或见诸行动地去追求、去发生性关系,或把关系搞得比较暧昧。
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也应该回到关系中解决那么,当个体的这些防御方式不适应人际环境和生存的时候,要怎么应对呢? 我们常说的精神分析,也是防御行为的主要提出者,其实是一个逆向的过程。 当我在咨询室里,去帮助来访者梳理他问题成因的时候,会发现在他过往的人生经历里面,他可能经历了一些创伤,形成了很多不能释放的情绪。于是他长大之后慢慢地就会以别的一些行为方式呈现出这些情绪。 问题出现时,只有我们在咨访关系中去逆向地看,才能够去追溯到过去与创伤经历相关的结点。 但是已经经历过的创伤是不可逆的,没有人的人生是可逆的。 如果父母能够很好的回应孩子的需要,以极具理想化的方式去支撑的孩子的成长,孩子慢慢地成长,自体就会发展得比较强大,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但是,往往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怎么去理想化的教育小孩,不知道怎样才能不给小孩的心灵留下阴影。 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感受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可能父母给予的是真实伤害,也可能只是无心之举,都会构成创伤。于是成年以后的孩子,就会演变出各种病态的人际形式和内心状态,又无法察觉出来。 那我们该我们怎么样觉察自己呢?这时候可能心理咨询就是最具效果的方式。 因为心理咨询本身也是一段关系,这种关系比较特殊,是一段工作关系,也是一段亲密关系。 在这种关系里面,具有在普通的关系里面所没有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的心理年龄发育所需要的那些尊重、理解、保持回应和理想化的支撑。 并且,在关系里面受到的创伤,还是要在关系中去修复、去成长,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能够帮助我们去处理那些伤痛。 在咨询室里面,一个好的咨询师能够共情到我们的感受,能够帮我们去诉说和表达,慢慢的看到真实的自己,以及过去在原生家庭压抑的情绪也会被呈现出来并得以处理。 心理咨询的工作,并不是去有意地挑起或强调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仇恨。其实这种怨和恨意,并不是咨询师挑起的,而是他内心中压抑的部分。 咨询师是帮助我们去呈现,明确伤痛的来源后,去解决和抽离关系,最终达到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人际问题在咨访关系中就能够修复的原因。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同样地,也不要害怕拥抱他人,如果你的人际问题能够得以解决的话。
心理咨询师向金伟 | 作者秋里、Ashen、Anchor| 编辑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