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中华礼文化的基本精神
发布时间:2025-05-15     作者:胡晓艺    浏览量: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孔子承继发展周礼,“礼”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的重要德目,不仅形塑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品格,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礼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秩序有节、敬畏有止是礼文化的基点。“礼”之来源与祭祀活动有关,“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禮’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王国维考证认为,卜辞中的“礼”(繁体为“禮”)像是用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供奉神明,表达的是对祖先或上天的崇敬。对于古人而言,祭祀活动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对自然的伟力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崇敬的表达。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礼”的范围不断拓展,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将礼贯穿于国家治理、社会生活、贵族教育等各个方面。春秋时期,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现状,自觉地传承周礼而因革损益,以礼化人心、明职分、固根本、安天下,“礼”成为儒家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精神品质之一。礼文化的首要思想内涵就是其根源处的敬畏之心与秩序之则。《论语·季氏篇》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泰伯篇》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礼的首要作用是“立人”的。儒家认为,人之为人、文明之为文明的根本,是克服原始欲望的一面,发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那一点“几希”,也就是“四端之心”,而“仁、义、礼、智”四端之心的根本,就在于人类对生命、对天地、对祖先、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这是与西方一些哲学家所倡导的自利主义、弱肉强食的竞争观迥异的儒家文明观、中华文化的人性理论,是一种心有所敬、行有所止的良善状态。

文质兼美、知行合一是礼文化的标志。礼的精神内涵需要通过典章制度、教化规范、礼节仪式等表达出来,这就是“仪”,礼与仪的辩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也就是文与质的辩证关系,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文与质、礼与仪,不可偏废一端,只有统一起来,才能展现一种由内而外、内外兼美的君子人格风范。儒家经典有“三礼”之说,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其中《仪礼》中记载了很多周朝以来的冠、昏(婚)、丧、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是礼教的重要表达形式。当然,真正的礼并非提倡外在的繁文缛节,而是通过合宜的行为规范与教化形式,让人在一种“仪式感”中体会礼的庄严神圣的真精神。即使到了今天,仪式感依然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个人的成人、读书、婚嫁,以至生老病死各个环节,大到国家的形象构建、大型节日与赛事的节目准备、迎宾之礼、待客之道等,无不体现着礼仪的重要作用。文质兼美的仪礼文化指向知行合一的精神。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礼,履也”,《礼记·祭义》谈到曾子论孝时说,“礼者,履此者也”,《周易·序卦》也说,“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周易正义》释为“履者,礼也。礼所以适用也”,可见礼的精神就是要进行践履,心有所感就需要发之于行,仪则是一种礼的践履形式,形式必须以实质的心的感动、礼的精神为根本,知行合一、文质合一,方成就完整而光辉的人格。

因革变通、传承发展是礼文化的精髓。中国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对传统文化曾提出过“抽象继承”的方法论,即真正的核心精神内核是可以代代传承的,而具体的外在形式规范可以因时而异。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方法论,也是中华礼文化的核心精神。孔子是自觉的周礼的继承者,但同时他做出了很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创造改进,《论语》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正说明了儒家对待礼乃至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在新时代,增进中华礼文化的穿透性与传承力,就需要这种因革变通的精神——在社会风尚的构建中,厚植礼文化精神根脉,融入营造知书达礼、谦恭有礼、敬畏守礼、和乐明礼的社会氛围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民众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迈向文明;在社会治理的理念上,吸收礼文化思想精髓,“夫礼,国之干也”“礼,政之舆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社会治理者将礼的理念运用于政治秩序、法治社会、德治传统的合理建构中,将敬畏有止、谦恭有节的精神品质运用于提高党员干部修养、政府效能转变、建构企业家精神;在产业发展的蓝图中,吸收运用好新的科技、智能、平台手段,做好“礼文化+科技”“礼文化+旅游”“礼文化+民生”的大文章,融入城市发展、助力乡村建设,以礼化人、以礼兴业、以礼崇文、以礼聚贤,让全社会能够更加直观感受到礼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

敬畏天地、敦行古道、雅尚礼文、因革变通,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而渊默雷声。“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站立”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学习本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而不断养成的。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有礼之理,是学理、哲理,更是每个人可学而能、可学而至的简单却深切的大道理。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