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寻踪沂蒙:重走115师的东进铁血路
发布时间:2025-08-29     作者:苏锐    浏览量:8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8月26日,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一楼展厅,观众正在参观“派兵去山东——八路军第115师在沂蒙”展。观众队伍中有即将开学的中小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来自临沂市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全神贯注地参观着每一件革命文物和每一张展板,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看完展览更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这一代人要更加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富强。”来自济南的中学生李琦说。

为加强山东抗日武装力量,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第115师师部和部分主力,如滚滚铁流挺进沂蒙,发展并壮大了沂蒙抗日根据地。

“8月10日开展以来,参观人数逐日攀升。”临沂市博物馆讲解员桑薇,是该馆沂蒙精神志愿宣讲队成员,近期多次为各界群众讲解。

“派兵去山东——八路军第115师在沂蒙”展上,一封党中央1938年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信格外引人注目。信中说道:“省委工作的重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中心”。此后,山东省委机关进驻沂蒙,开创了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郭洪涛任书记。

“说到郭洪涛书记,他和我们沂蒙有着深厚的渊源。”桑薇介绍,1938年5月20日,郭洪涛给毛泽东同志的一封电报中曾提到为什么选择沂蒙山为革命根据地,沂蒙山这个称谓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被毛泽东同志知道和首肯。“到现在沂蒙山已经成为临沂乃至整个山东省的红色文化符号。”她说。

临沂市博物馆馆藏的革命文物中,有一本珍贵的纪念册。纪念册的主人是革命烈士杨荆石,其在1938年毅然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曾担任蒙阴县县长。这本纪念册共有46页,题字笔记45处。其中,郭洪涛就艺术在抗战中的作用进行了题字:“革命的武器有多种,艺术是其中的一种,一幅生动的图画,胜过三千枝毛瑟枪。” 这本纪念册不仅是杨荆石烈士革命足迹的记录,更是老一辈革命家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动体现,为研究鲁南抗日斗争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八路军第115师挺进沂蒙后,巩固壮大鲁南抗日根据地,与沂蒙军民齐心协力,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40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今天的平邑县桃峪村召开旅级以上干部会议。会上,罗荣桓提出“争、插、挤、打、统、反”的“六字方针”,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指明了道路。此外,罗荣桓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创建模范党军”的口号,要求第115师要“以模范的行动、纪律、工作,影响和团结临近的八路军部队”,强调了执行政策、严明纪律的重要性。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加紧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国民党也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日、伪、顽的夹击,斗争形势严峻。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八路军第115师依靠群众,发展生产,浴血奋战,打破封锁,度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变化,1943年,山东军区开展了局部反攻,1944年起,连续发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收复了大片国土。1945年8月,山东军区部队分5路大军对山东境内日伪军发起战略大反攻,收复了山东80%的国土,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八路军第115师与沂蒙党政军民,勠力同心取得的伟大胜利,铁血丹心共同铸就的红色丰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战争的光辉典范。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沂蒙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临沂人民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80年过去了,如今的沂蒙山区早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革命遗址不少已经变身热门的红色旅游景点,涌现出诸多新的文旅业态。

2024年6月,《临沂市旅游产业千亿攻坚行动方案》印发,提出以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为目标,按照“一核一区一带”总体布局,构建“红绿蓝古今”精品旅游体系,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根据统计,2024年,临沂市累计接待游客9357.6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6%,实现旅游收入870.84亿元,同比增长13.88%。桑薇说:“近些年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来馆内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驻足时间最长的就是红色文化展厅。”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