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走进通化:探寻抗联精神的回响
发布时间:2025-08-29     作者:程俣薇    浏览量:6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在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脉,山城通化静静诉说着一段用热血铸就的历史。这里是将“八年抗战”延伸为“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印证地,涌现了众多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曾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这里与日军浴血奋战。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便坐落于此,传承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学院讲师崔凯在这片热土上用他的讲述,让那段烽火岁月在人们心中鲜活起来。

通化是一座红色之城。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沃土、英雄之城,从日寇铁蹄踏入东北,到抗战胜利的曙光升起,这里的山林间始终燃烧着反抗的火焰。杨靖宇、王德泰、魏拯民等将领带着抗联战士,以雪为饮、以草为粮,在冰天雪地中搭建起简陋的营房,在岩洞里规划着反击的战术。那些留在山林间的密营遗址、布满弹痕的战壕、被岁月磨蚀的武器,共同构成了一部“读不尽的英雄史诗”,指引着后人铭记苦难、奋勇向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担当与荣光。

在情景教学的课堂上,崔凯以《不朽的旗帜》为题,为前来学习的学员们讲述着历史:“杨靖宇将军牺牲前,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5天5夜,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以草根、树皮和棉絮充饥,却始终没有放弃战斗。”崔凯的声音低沉却有力,仿佛带着大家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来自山东的学员李敏红着眼眶说:“听到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时,我根本忍不住眼泪。以前在课本里读到这段历史,也会被触动,但今天在英雄战斗过的地方,真切地被他们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所感动。他们以血肉之躯与严寒斗、与饥饿斗、与敌人冰冷的子弹斗,他们把保家卫国当作自己的使命与荣光。”

浙江学员王浩感慨:“在通化的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脉搏上,这些战士就是靠不屈不挠的信念在深山里坚持了14年。那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信念感太让人震撼了。”

在通化,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五女峰抗联遗址掩于层峦叠嶂间,斑驳的遗迹默默勾勒出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内,文物承载着烽火记忆,雕塑定格着战士们浴血的瞬间,共同镌刻着抗联将士的英勇足迹;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如虹横跨两岸,集安口岸国门巍然矗立,见证着那段保家卫国的热血征程……“每当我看着那些用原木搭建的简陋营房、石头垒起的灶台,总会想起当年抗联战士们就是在这里,围着篝火啃冻土豆,借着雪光研究战术。那跳动的火苗,不仅驱散了寒冷,更点燃了他们必胜的信念……”在通化宣讲红色故事的这些年,崔凯习惯了与每一处遗迹“对话”。

如今的通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始终将抗联精神作为城市前行的精神动力。在经济发展中,当地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让游客在参观中感悟历史;在社会建设中,干部群众以抗联精神为指引,攻坚克难,改善民生;在文化传承中,学校开设红色课程,社区组织红色宣讲,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轨迹。而崔凯和他的同事们,也继续坚守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的讲台上,收集更多抗联战士的故事,走访健在的老战士后代,用更生动的方式让历史说话。他们知道,传承红色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那份担当。

夕阳西下,杨靖宇将军的塑像在余晖中更显庄严。崔凯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心中充满了力量。通化的红色故事还在继续,抗联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在新时代的通化大地上,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指引着人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image.png

崔凯在为学员讲述抗联历史    受访者供图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