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创新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根基。
构建“职业导向+文化浸润”的课程体系
一是构建基础通识、专业融合、实践创新三级课程模块。基础通识模块以文化价值观培育为核心,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经典文献选读等课程,重点解读传统文化中与职业伦理、职业道德高度契合的核心理念,形成由“文化理念”到“职业素养”的转化。专业融合模块针对不同专业大类提炼文化要素,将历史典故解读、民俗文化阐释纳入职业能力考核指标。实践创新模块推行项目化教学,低年级可以开展文化调研类项目,培养文化认知与资料整理能力;中年级可以实施文化转化类项目,侧重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高年级可以完成文化创新类项目,实现由“创意”到“产品”再到“市场”的全流程实践。二是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资源生态。线上打造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平台,线下建设文化工坊,打造传统技艺体验、现代技术转化、创意产品研发的实践空间。
打造“双师协同+能力进阶”的师资队伍
一是建构文化认知、职业转化、教学创新“三维度”能力标准。文化认知维度要求教师具备经典文献解读、文化现象分析能力,重点考核对与职业教育高度相关的文化理念的阐释能力。职业转化维度要求教师能紧抓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教学创新维度要求教师掌握选择文化主题、设计学习项目、实施多元评价的全流程,具备将抽象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学习任务的能力。二是实施立体化培养体系。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鼓励教师撰写文化与职业教育关联解读系列文章,积累将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相关经验。建立校外文化实践基地,支持教师跨界参与文化学术会议、职业教育论坛,赴非遗保护机构、文化企业合作开展沉浸式研修,积累真实情境中的文化转化素材。三是优化双元师资结构。校内由中文教师或者相近学科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组建专职教学团队,承担文化基础课程与理论研究;校外聘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兼职教师,推行“双导师协同备课制”。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文化融合课程,将企业导师的文化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将专职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反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教学、实践、研究”的良性循环。
搭建“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的实践平台
一是建设校企协同实践基地。设立文化传承类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学习传统技艺并进行现代转化;设立创新转化类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组织学生团队完成文化元素提取、创意方案设计、产品打样测试全流程,实现课堂学习、岗位实践、创新创业的无缝对接;设立社会服务类基地,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二是创新实践项目转化机制。将学生实践分为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级。课程实训以单元任务形式嵌入专业课程,专业综合实践以跨课程项目形式开展,让创新创业实践对接真实市场需求,形成实践出成果、成果进课堂、课堂育人才的良性循环。三是打造社会服务品牌。组织师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普及等公益活动,将服务项目数量、受众满意度、文化传播影响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指标,形成服务社会、反哺教学、提升素养的闭环。
营造“显性浸润+隐性渗透”的校园文化
一是营造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心理空间“三维浸润”文化空间。物理空间建设突出职业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设置“工匠文化长廊”“非遗技艺展示馆”等功能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工艺。数字空间打造虚拟展厅,实现沉浸式体验。心理空间为学生配备由专兼职教师、辅导员、文化名家组成的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二是培育文化活动品牌。通过诵读职业相关经典文献、向行业先贤致敬等环节强化文化认同,将文化元素融入职业技能比拼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三是建立长效化文化浸润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置必修学分。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层目标。
完善“政策保障+质量评估”的支持体系
一是注重制度建设与资源保障。明确建设目标、实施路径、责任分工,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文化教学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将文化实践成果纳入学生评优体系,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校园规划,将文化传承项目纳入社会服务考核指标。加强资源整合,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与文化企业、公益组织合作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共建基地、捐赠设备、设立奖学金等形式拓宽资源渠道。二是注重质量监测与动态调整。动态监测项目化教学实施度、文化活动参与率、校企合作项目完成质量等教学运行数据可以生成文化传承创新质量报告,形成监测、反馈、改进的螺旋上升机制。三是注重协同创新与辐射推广。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级文化传承创新项目申报,将优秀实践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或教学指南,鼓励教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通过课程体系的职业导向化重构、师资队伍的双元能力提升、实践平台的产教融合创新、校园文化的立体化浸润以及保障体系的长效化建设,构建起“文化传承有载体、创新转化有路径、育人成效可测量”的实施体系,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实现以文化人的使命。
(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