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适应行业变革升级需要的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深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精髓,其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多元的实践载体,对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双创”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诉求与价值导向,蕴含深邃的思想哲理、道德观念和艺术美学。其核心内涵包括“仁爱”“礼义”“诚信”“和合”等,它不仅广泛涉及哲学思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及社会风俗等多个层面,还拥有诗词、书画、音乐、戏曲、茶艺等多元载体,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元素。如“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的创新精神,对创新求变所能创造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中国人非常看重诚信,把“信”列入儒家“五常”中,儒家思想中的“诚信”是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言行一致、社会契约精神以及现代适应性,为商业活动提供道德遵循。而“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生态资源的重视,也能为创业者整合创业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供新的视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双创”教育的多维价值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大量文学典籍、名人逸事等可以进一步丰富“双创”教育资源。“端木遗风”的中心要义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始祖子贡在经商中坚守诚信,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将其作为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工具,这些案例可以拓宽学生对创业者的认识。以晋商、徽商、豫商等为代表的商帮文化,更能从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角度为高校“双创”课程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思想共识,已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这为开发创新创业实践新路径提供了可能。近年来,有青年创业者从创意创新角度出发,在产品中加入国风元素,设计生产出“国潮”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有大学生创业团队利用全新科技手段改造升级传统非遗技艺,也是近年来典型的文创产品创新案例。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例如,“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可以帮助青年创业者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注重打破思维定式,通过创新求变寻求创业机会,进而实现价值创造。又如,“和而不同”的理念既能帮助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正视并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也揭示了商业竞争中应注重行业生态建设,提升企业的和谐发展能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引领青年学生在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美德,能够激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始终不忘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不断提升创业者自有资源带动、吸引并整合外部资源,更好实现创新创业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的着力方向
第一,在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建立“双创”课程教学素材库,在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等章节体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设计,进而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如推动非遗技艺进课堂、文创情景剧等方式,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创新创业公修课程建设质效。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及专业设置情况,有计划地开发新课程,不断丰富面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注重高校“双创”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具有文学、艺术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双创”课程教学团队,在壮大“双创”课程教师队伍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双创”课程教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激发他们认识并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而提升教师团队结合青年学生认知及学习特点设计开发课程的能力。这一过程既是教师能力的升级,也是教育伦理的回归——教人求真、学以致用。
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综合运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题讲座,引导青年学生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持续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立文创专题赛道,鼓励青年学生敢闯敢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被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演变为涵养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源泉和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精神底气。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SJGLX1130)]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